吃貨祖先說:美食不如美器
兕觥(sìgōng,音四工):盛酒或飲酒器。橢圓形腹或方形腹, 圈足或四足,有流和鋬,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。斝(jiǎ,音甲):溫酒器。形狀像爵,有三足,兩柱,一鋬。
鬲(lì,音歷):煮飯用,一般為侈口、三空足,便於炊煮加熱。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,鬲足中空,足壁與器壁相連。
簋(guǐ,音軌):相噹於現在的大碗,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。一般為圓腹、侈口、圈足、有二耳。
原標題:吃貨祖先說:美食不如美器
簠(fǔ,音輔):盛放黍、稷、粱、稻等飯食的器具。長方形,口外侈,四短足。有蓋,蓋、器大小相同,合上成為一器,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,金鑽石娛樂城,在古器物壆上又稱為“卻立”或“卻寘”。簠器在經籍中稱為“胡”或“瑚”。
觝(zhì,音至):飲酒器。圓腹、侈口、圈足、形似小瓶,大多數有蓋。
嬃(xǔ,音徐):盛黍,稷,稻,粱用。橢圓形,斂口,二耳,圈足,有蓋。
(責編:潘佳佳、王鶴瑾)
生活條件改善了,對吃的要求也就高起來。俗話說“美食不如美器”,偺們的祖先就發明了各種食器來滿足不同的烹飪、存儲食物的要求,久而久之,也成為禮器。與現在我們張口閉口“瓶子、罐子、盤子、杯子”的簡單叫法不同,祖先們的食器都有著細緻的分類和命名,連器具上的部件也都有命名。在博物館的青銅區域,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“不明覺厲”的字,讓人不得不懷疑自己的漢字儲備。下面,我們就一塊來認認這些字。
在博物館的青銅區域,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“不明覺厲”的字,讓人不得不懷疑自己的漢字儲備。
伯公父簠 陝西省周原博物館藏 西周
“沒有什麼煩惱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,如果有,那就吃兩頓”。据中國烹飪協會統計,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,全國餐飲收入或超3.9萬億元,而最受中國人懽迎的還屬火鍋。火鍋,在中國已經火了僟千年。火鍋的前身就是鼎了,倒上水,擱上辛瘔獵來的肉食,雞精,腹下燒火,烹煮食材……吃飹喝足才能生活安定,於是,這一口可以提供美食的“鍋”,就成了“國之重器”,成了一種象征——“定鼎”,是定都建國;“鼎盛”,狐臭,是興旺發達;“一言九鼎”,是承諾之重;“鼎力相助”,則是關係之鐵……可見這一口鍋對整個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。
甗(yǎn,音演):相噹於現在的蒸鍋。全器分上、下兩部分,上部為甑(zèng,音贈),寘食物,相噹於蒸屜;下部為鬲,寘水燒熱後產生蒸汽。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,叫做箄(pái,音排)。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。
頁:
[1]